【返回首页】
海洋石油工业的里程碑——“深海一号”大气田的发现。这片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、琼东南盆地陵水17-2区块的超深水气田,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,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,井深超过4000米。这是中国首个自主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,也是打开南海深海能源宝藏的一把金钥匙。
然而,这片宝藏并非唾手可得。深海1500米的极端环境,复杂的地质构造,高温高压的挑战,以及此前中国在超深水领域的技术空白,让“深海一号”的开发充满了悬念:中国能否突破世界级难题,自主掌握深海油气开发技术?这一气田的成功开发,又将如何改变国家的能源格局?
在全球油气勘探的版图上,深水(水深超过300米)和超深水(水深超过1500米)是资源开发的“无人区”。全球70%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,其中40%来自深水,而超深水更是技术与勇气的试炼场。
海面下每增加一米水深,压力、温度、洋流等条件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,开发难度成倍递增。国际上,仅少数几家石油巨头掌握超深水开发技术,而中国在2014年之前,海上油气开发主要集中在300米以内的浅水区,超深水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2006年,中国海油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,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钻探第一口深水井,验证了南海深水油气的潜力。然而,2012年,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,国外合作伙伴因储量规模和经济性问题退出,留下中国海油独自面对这片未知的深海。
“深海一号”气田的开发面临三大世界级难题:深水、高温、高压。气田位于欧亚、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交汇处,地质条件复杂,地层温度高达138摄氏度,压力超过69兆帕,相当于家用高压锅的1000倍。钻井作业需应对超深水、高温高压、极端天气等挑战,而中国此前从未自主设计和建造过1500米级深水油气处理装备。
35岁的李达,担任“深海一号”项目副经理兼浮体负责人,带领团队从零开始。2014年10月,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:建造一座带储油功能的半潜式生产平台,采用“保温瓶内胆”原理,将凝析油存储在立柱内。这一设计在全球尚无先例,连国外同行都未尝试过。业界一片哗然,但李达和团队坚信,这是破解深海开发经济性难题的唯一出路。